买房还是租房?这笔账我算了十年才明白
十年前我刚工作那会儿,房东涨租的短信就像每月定时闹钟。记得有次在出租屋马桶边刷房源APP,突然发现隔壁小区首付只要60万——嚯,这不就是我银行卡余额后面加个零的事儿吗?当时觉得买房简直是天方夜谭。
一、房价这道数学题
说实话,房产经济最魔幻的莫过于"全款变首付"的戏码。2015年我盯着朝阳区某楼盘3万/㎡直咂舌,现在回头看简直像错过免费自助餐。但你知道吗?真正该算的不是单价,而是"居住成本系数":把月供、物业、维修基金打包,再减去房租支出和资产增值部分。我表姐2018年咬牙买了套老破小,当时月供比房租多4000,现在租金倒挂反而赚了2000差价。
(突然想到个冷知识:北京二手房交易时,中介费往往够买辆五菱宏光)
二、那些年我们交过的"认知税"
刚需族最容易踩的坑,就是把房子当消费品。我同事老王2016年非要等"房价腰斩",结果现在还在给房东儿子攒补习费。有回喝酒他红着眼说:"早知道该听你的,当年嫌远的那个板块,现在地铁都通三条了。"
不过也别神话房产。去年帮朋友验房,精装房踢脚线里能掏出半斤装修渣,开发商承诺的学区后来变成了菜市场。这些藏在合同附件第38页的陷阱,可比房价数字刺激多了。
三、租房派的生存智慧
现在年轻人流行"租售同权",我楼下咖啡师小美就玩得很溜。她把省下的首付买了基金,每月拿利息补贴房租,剩下的钱满世界跑音乐节。有次看她发朋友圈在洱海边的民宿办公,我突然理解什么叫"居住自由"。
但租房党的痛我也懂。去年帮搬家,光钢琴搬运费就花了半个月工资。更别说那些突然被房东收回的房子,简直像遭遇情感PUA。
四、我的折叠账本
上个月终于做了个实验:把买房资金拆成三份,40%放理财,30%做小生意,剩下存定期。结果发现综合收益率居然跑赢了小区房价涨幅——当然这得忽略我半夜盯着K线图掉的头发。
最近看中个带露台的房子,中介说业主急售。当我站在26楼看着晚霞盘算杠杆时,突然发现十年前那个在马桶上刷手机的青年,和现在这个纠结的中年人,本质上都在算同一道题:我们到底在为钢筋水泥买单,还是在为生活可能性投票?
(对了,最后我没买那套房。因为计算器显示:把露台改造成菜园的回本周期,差不多等于种出三代西红柿的时间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