钢筋水泥里的财富密码:一个地产老炮的真心话

说实话,干地产开发这行二十年,我算是看透了。这行当啊,就像在玩一场高段位的俄罗斯方块——既要眼疾手快接住政策红利,又得时刻提防着别被调控"消行"。记得2008年那会儿,我跟着师傅在郊区看地,荒得连野狗都懒得撒尿。现在?那地方商场写字楼扎堆,地铁口出来乌泱泱全是外卖小哥。

一、拿地就像相亲,光有钱可不行

早些年开发商比谁钱包厚,现在可比拼综合实力了。去年参加土拍,亲眼看见某央企代表带着全英文的低碳建筑方案来竞标,地方政府领导眼睛都亮了。现在拿地要算的账可复杂:容积率每调高0.1,利润能多挤出来多少?配建学校要吃掉多少可售面积?周边三公里有几个竞品项目?

我有个朋友去年在长三角某三线城市吃了大亏。看着楼面价才4000多,乐呵呵拍了块"白菜价"的地。结果做方案时才发现,地块中间横着条规划中的市政管廊,光改设计就多花了小两千万。这行当现在真是应了那句老话:"便宜吃穷人"。

二、产品设计里的玄机

现在买房的人可精着呢。去年我们项目做了个实验:同样的89㎡户型,A版本做成传统三房,B版本做成可变空间。你猜怎么着?B版本每平米多卖了800块,年轻人就吃"可盐可甜"这套。

不过要说最魔幻的,还得数精装修标准。2000元/㎡的装标,实际成本能压到1200都算良心。有次验收时发现某项目样板间的进口地板,交房时全变成了国产贴牌。开发商还振振有词:"花纹不是一模一样吗?"气得业主们直接拉横幅。这事儿给我提了个醒:现在自媒体时代,维权群分分钟能凑够500人。

三、现金流就是氧气瓶

去年跟个银行朋友喝酒,他打了个特别形象的比方:"你们开发商就像带着氧气瓶潜水,银行授信是气阀,销售回款是氧气。"现在这行情,哪个项目敢拖到现房销售,财务总监准得急出白头发。

我们内部有个"532"原则:5个月开盘,3个月回正,2年清盘。有回在郑州做项目,眼看预售证要拖到春节后,整个营销部天天蹲在政务中心打地铺。最后大年二十八批下来,销售团队直接在售楼处过的年。

四、政策市里的生存法则

记得"房住不炒"刚出来那会儿,好些同行还当是阵风。现在回头看,那些还在玩高杠杆的,坟头草都两米高了。去年某TOP30房企暴雷,欠施工方的工程款拿房子抵。包工头们拿着钥匙傻眼——市价1.8万/㎡的房子,备案价2.3万,抵款按备案价算,转手就亏两成。

现在聪明的玩家都学乖了。你看那些活滋润的房企,哪个不是左手抓着代建业务,右手做着长租公寓?有家闽系房企更绝,直接转型做起了产业园区运营,政府给补贴不说,还能低价拿配套住宅用地。

五、未来的机会藏在细节里

上个月去日本考察,看到个特别受启发的项目。开发商把售楼处做成了社区图书馆,交房后直接移交政府。既赚了口碑,又省了拆样板间的费用。回国我就跟团队说:"以后咱们的售楼处,统统做成未来社区的公共空间!"

最近常在琢磨,这行或许真要变天了。以前是比谁胆子大,现在得比谁活得久。就像我师傅退休前说的:"地产开发从来不是百米冲刺,而是带着枷锁跳华尔兹。"那些还想着快进快出的,迟早要被请出舞池。

(完)

返回文章列表
相关文章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