房子这玩意儿,到底值不值得砸钱?
说真的,这些年但凡和朋友聊天,三句话准能扯到房子上。上周和老同学撸串,他一边啃着羊腰子一边叹气:"早知道十年前就该把老家那套破房子卖了,现在翻了三倍不止!"这话我听着耳熟,好像每个错过买房时机的人都爱这么说。但房产经济这潭水啊,真不是简单一句"买就对了"能概括的。
一、房价涨跌背后的玄机
记得2016年那会儿,我家隔壁小区开盘价才两万出头。当时我妈念叨着"这么偏的地方还要两万?疯了!"结果您猜怎么着?现在挂牌价直奔六万去了。这事儿特别有意思,因为同期三公里外有个号称"未来城市中心"的楼盘,反而跌了15%。你看,同样是钢筋水泥堆出来的盒子,命运能差出十万八千里。
经济学家总爱说"短期看政策,中期看土地,长期看人口",要我说还得加上"随时看运气"。去年有个做IT的小伙子,拿着全部积蓄冲进某新区,结果赶上规划调整,现在天天在业主群里骂街。反观我表姐,当初在城乡结合部随手买的安置房,莫名其妙被划进了学区,身价直接翻番。这找谁说理去?
二、租房还是买房?这道选择题
我有个95后同事特别逗,月薪三万死活不买房,说"与其当三十年房奴,不如拿首付周游世界"。结果去年房租暴涨40%,现在天天在办公室算账:"早知道..."。但您别觉得他傻,人家在股市里赚的钱,还真比房贷利息高出一截。
这事儿让我想起个数据:在东京,40岁以下群体租房比例超过60%。倒不是日本人不想买房,实在是算不过来账——物业管理费、固定资产税、维修基金,七七八八加起来比租金还贵。国内现在也有这个苗头,特别是一线城市,500万的房子月租可能还不到8000,租售比离谱得很。
三、那些年我们交过的"智商税"
前阵子陪朋友看房,售楼处小姐姐张嘴就是"稀缺资源""抗通胀利器",听得我直想笑。要我说啊,这些年房产市场最成功的营销,就是把水泥盒子包装成"金融产品"。什么"地铁规划中""名校签约在即",画饼的功夫比煎饼摊大爷还娴熟。
我二舅就吃过亏。2018年冲着"自贸区概念"买了套商住两用,结果五年过去了,别说自贸区了,连便利店都还没开全。每个月还着比住宅高1.5倍的贷款,租都租不出去。最绝的是开发商当年承诺的"包租服务",现在连客服电话都成空号了。
四、普通人该怎么玩转房产牌?
说实话,现在闭眼买房就能赚的时代早过去了。但要是完全避开房产,好像也不现实。我的建议是:别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,但也别把篮子扔了。
我自己就采取了个折中方案:核心地段的小户型留着收租,存款大头买了国债和指数基金。虽然赚不了快钱,但胜在睡得着觉。去年把郊区那套"养老房"出手了,算下来年化收益还不如银行理财,但好歹套现了不是?
最近发现个有趣现象: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研究"房车+小户型"组合。我楼下就停着辆改装过的奔驰房车,车主是个自由摄影师,他说"省下的房贷够我环游中国三圈"。这思路挺酷,虽然不适合所有人,但至少说明大家开始动脑子了。
说到底,房产经济就像个大型真人秀,有人靠它实现阶层跨越,也有人被套得死死的。我的经验是:别信专家,别跟风,更别把身家性命都押上去。毕竟房子终归是用来住的,当它变成赌博筹码的时候,离摔跟头就不远了。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