房子这玩意儿,到底值不值得砸钱?
说实话,每次和朋友聊起买房这事儿,我都觉得特别有意思。你看啊,有人把房子当命根子,有人却觉得就是个睡觉的地儿。我呢,算是半路出家的"房产观察员",这些年看着房价起起落落,还真琢磨出点儿门道来。
记得2015年那会儿,我有个发小死活要买房,家里人都劝他再等等。结果这哥们儿愣是东拼西凑,在二环边上买了个60平的小两居。现在?那房子价格翻了两倍不止。每次见面他都嘚瑟:"看吧,听我的没错吧!"但你说这事儿吧,还真不能一概而论。我表姐2018年高位接盘,到现在还在还贷呢,每个月工资一半都喂给银行了。
说到房产经济,其实挺玄乎的。表面上看着就是买房子卖房子的事儿,背后可藏着大学问。首先得明白,房子这东西吧,它既是消费品,又是投资品。你买来自住,它就是消费品;你要是指望它升值赚钱,那就成了投资品。问题是,现在很多人把这两件事儿搞混了。
我认识个90后小姑娘,特别典型。月薪八千,非要买套三百万的房子,说什么"现在不买以后更买不起"。结果呢?天天吃泡面,连朋友聚会都不敢去。要我说啊,这就是典型的被房产焦虑绑架了。房子重要吗?当然重要。但为了买房把生活质量压到最低,值不值得?这事儿真得好好掂量掂量。
说到投资属性,这些年可真是见证了不少魔幻现实。有些地方的房价,就跟坐了火箭似的,嗖嗖往上涨。但你要仔细看数据就会发现,这种疯涨其实挺不健康的。我有个做经济研究的朋友说,房价收入比超过7就危险了,咱们这儿好多城市都奔着20去了。这不明摆着泡沫吗?可奇怪的是,大家还都抢着买,生怕错过这班车。
不过话说回来,房产经济也不是完全没规律可循。我总结了几条经验,虽然不一定百分百准确,但挺实用的。第一,跟着产业走准没错。哪儿有大公司入驻,哪儿就有潜力。第二,学区房永远硬通货,虽然政策老变,但家长们的焦虑不会变。第三,交通便利是王道,地铁一响,黄金万两这话不是白说的。
记得前年我帮老家亲戚看房,就发现个有趣现象。同一个小区,靠地铁口的比靠里的每平米贵三千,但出租特别容易。后来一算账,多花的钱两年租金就回本了。这种细节,不实地考察还真发现不了。
现在很多人买房有个误区,就是太看重短期收益。我认识几个炒房的,天天盯着政策风向,搞得跟炒股似的。要我说啊,房子这东西最好还是看长远。除非你是专业玩家,否则频繁买卖光税费就能把你折腾够呛。我叔叔就是个反面教材,2016年到现在倒腾了四套房,算下来还没存银行划算。
说到政策影响,这两年变化是真大。"房住不炒"可不是说着玩的,限购限贷一套组合拳下来,市场明显冷静多了。不过有意思的是,每次政策一松动,立马就有人蠢蠢欲动。去年底利率下调那会儿,我朋友圈的中介们跟打了鸡血似的,一天发十几条广告。结果呢?市场也就热了那么一阵子。
其实啊,我觉得现在年轻人对房产的态度正在发生变化。我带的几个95后实习生,说起买房都特别佛系。有个姑娘说得挺在理:"与其背30年房贷当房奴,不如把钱花在提升自己上。"这种观念在十年前简直不可想象,但现在越来越普遍了。
当然,我不是劝大家都别买房。关键是要理性。比如结婚刚需,或者孩子要上学,该买还得买。但要是单纯为了投资,那真得好好算笔账。把首付、月供、税费、装修这些成本都列出来,再对比下租金收益和可能的升值空间,很多冲动消费就能避免了。
最后说个真事儿。我有个读者,去年听了我的建议,把准备买房的首付拿去报了编程培训班。今年跳槽工资翻倍,反而更容易买房了。这事儿说明什么?有时候曲线救国反而更靠谱。房产经济固然重要,但人生不只有买房这一件事儿,对吧?
说到底,房子就是个住的地方。有钱就买好的,钱少就买小的,实在不行租着也挺好。千万别被那些"不买房就完蛋"的言论吓住。记住啊,是人在住房子,不是房子在住人。把这个主次关系搞清楚了,很多焦虑自然就没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