钢筋水泥里的财富密码:一个地产老炮的真心话
说实话,干地产开发这行二十年,我算是看透了。有人觉得这就是砸钱盖楼,简单粗暴;也有人觉得是玄学,全靠运气。要我说啊,这行当就像煮火锅——底料够香,涮啥都好吃。
一、地段?地段!还是地段!
老李是我入行时的师傅,他总爱说:"别整那些花里胡哨的,三流设计师+黄金地段,照样卖爆。"这话虽然糙,但理不糙。记得2015年我们在城郊拿了块地,当时所有人都笑我们傻。结果呢?三年后地铁规划一公布,房价直接翻倍。现在那片儿商场学校全齐活,成了"新贵聚集地"。
不过话说回来,现在光靠赌规划可不行了。前两天和做投资的朋友喝酒,他吐槽说:"现在政府画饼都画到外环外了,你得学会分辨哪些是真牛排,哪些是合成肉。"
二、产品力才是硬通货
我见过太多开发商在营销上砸重金,样板间搞得跟艺术馆似的,结果交房时业主集体维权。去年某个项目交房,精装变"惊装",淋浴间小得转个身都能撞墙。业主群里有人调侃:"这设计灵感是来自经济舱厕所吧?"
现在买房的人可精着呢。我闺女去年看房,拿着激光测距仪量层高,用分贝仪测隔音。现在的年轻人宁愿多花20万买真材实料,也不愿意为华而不实的"概念"买单。所以我们现在做项目,宁可少赚点,也要把厨卫配置、收纳空间这些细节抠到极致。
三、现金流比亲爹还亲
这行最怕什么?不是调控,不是维权,是资金链断了。前些年有个同行,同时启动五个项目,风光无限。结果赶上信贷收紧,工地全变烂尾楼。有次在行业论坛遇见他,头发白了一半,苦笑着说:"现在看见塔吊都腿软。"
我自己也吃过亏。2018年贪便宜拿了块商办用地,结果疫情一来,写字楼空置率直接飙到40%。现在每个月光利息就够买辆宝马,真是应了那句老话——贪小便宜吃大亏。
四、政策就像丈母娘的脸色
做地产的都得学会看政策风向。限购放松时得赶紧推盘,信贷收紧时要立即刹车。去年某城市突然出台二手房指导价,有个朋友手里压着十几套学区房,当场血压就上来了。
但政策也不全是坏事。像现在推的保障性租赁住房,虽然利润薄,但胜在稳定。我们最近就和政府合作了两个长租公寓项目,虽然算下来利润率不到5%,可想想30年的稳定现金流,比炒股踏实多了。
五、未来不是谁都能玩得转
现在这行早就过了野蛮生长的年代。前两天和几个90后开发商吃饭,他们聊的都是智慧社区、低碳建筑。有个小伙子的项目用了光伏幕墙,虽然成本高15%,但政府补贴加上溢价销售,反而多赚了8%。
我儿子最近总劝我转型做城市更新,说这是未来十年的风口。想想也是,现在市中心那些老破小,改造好了就是金矿。上周去看个八十年代的老纺织厂改造项目, loft户型配上怀旧工业风,开盘两小时售罄。
说到底,地产开发早就不是简单的买地盖楼了。它像场马拉松,拼的是耐力、眼光和与时俱进的学习能力。那些还想着快进快出的,迟早要被市场淘汰。至于我嘛,虽然总说"干完这个项目就退休",可每次看到新地块的规划图,还是忍不住摩拳擦掌——这大概就是老地产人的职业病吧!